:::
EN

系所介紹

:::

Director's Message

所長的話

鄭世榮所長

第五任所長 鄭世榮 撰

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口生所)於民國86年8月成立,開始招收碩士班學生,至今已邁入第26年,並且於民國102年7月招收博士班學生。本所為牙醫專業學院之一員,與臨床牙醫科學研究所並肩配合,擔負著發展口腔醫學相關基礎研究與教學之使命。

我們目前有7位專任教師,除本人外,另外6位教師為李伯訓教授、樓國隆副教授、周涵怡副教授、侯欣翰助理教授、郭瑋庭助理教授及劉瑋文助理教授,後三位老師都是近四年新聘的年輕教師,教師的年輕化對口生所的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專任教師的研究與教學,分兩大重點,一是以口腔及顎顏面組織之發育、生理、微生物與病理進程為中心方向,發展腫瘤轉譯醫學之研究;二是以生物醫材及材料理工學,應用於口腔正常組織之填充與修補,及輔助腫瘤治療之局部奈米敷料合併超音波聲穿孔技術,皆屬生物材料學方面的主題研究。

本所107-111學年度7位專任教師共發表學術期刊論文計68篇,會議論文29篇,獲得研究計畫26件。本所李伯訓教授、劉瑋文助理教授及合聘江俊斌教授、郭彥彬教授及陳信銘副教授,研究成果至目前為止,共獲得13項臺灣與美國專利,建立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接軌之第一步,將積極發展後續應用於社會與企業界之可能性。周涵怡老師研究團隊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第十一屆學研創新組國家新創獎。

  • 7
    專任教師
  • 68
    學術期刊論文
  • 29
    會議論文
  • 26
    研究計畫

目前我們有博士生10名,碩士生31名,根據近五年58位口生所畢業生的調查,顯示從事學術單位(教職、研究助理)14位(24%)、生技業17位(29%)、繼續升學3位(5%)、牙科相關產業2位(3%)、公職2位(3%)及其他行業20位(35%)。我們非常關心學生的職涯發展,如何幫助在校學生瞭解未來就業市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從民國107年開始,我們陸續邀請了各領域的傑出人才、各校生技相關的知名教授及畢業校友返校,為在校學生分享他們的工作心得與就業選擇,除了拓展學生視野、增加校友與母校的互動外,也讓在校學生多瞭解未來的就業機會。

口生所發展的主要方向是研究整合基礎牙醫科學、基礎生命科學、生醫科學、生醫材料及數位科技,使得教學、研究、醫療、與預防保健能更深入應用與並重。最終目標為建立足以代表臺灣的口腔生物醫學研究教育之典範。其短期、中期、長期目標敘述如下:

短期目標

  1. 以提升數位及AI的教學及研究為發展導向,向教育部申請「增加碩博士招生名額」,提升研究量能。
  2. 與產官學合作,推動「口生所研究生企業實習制度」,建立職前訓練管道,對未來工作發揮所長適才適用。
  3. 加速牙醫專業學院三樓口生所空間整建:111年11月經醫學院及醫院核可,通過口生所三樓空間整建計畫,擴增牙醫專業學院「口腔轉譯醫學中心實驗室」。
  4. 成立「顎顏面智慧醫療數位模擬中心」提升數位及AI的教學及研究:111年12月通過台大醫院「亞洲第一之A1計畫 (三年計畫) 」,牙醫專業學院二樓成立「顎顏面智慧醫療數位模擬中心」,提升數位及AI的教學及研究。
  5. 因應國際化之趨勢,於本院系所課程加入英語教學,並增加姊妹校,加強學生交換以及學術交流。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活動,主動與國際研究接軌。
  6. 購置各教室的電子白板、遠距教學等教學相關設備。

中期目標

  1. 成立牙醫專業學院「口腔轉譯醫學中心實驗室」:牙醫專業學院三樓口生所空間整建,配合四樓口生所新建轉譯醫學實驗室,成立牙醫專業學院「口腔轉譯醫學中心實驗室」,整合兩所的研究資源,強化臺大牙科部以臨床為導向的基礎研究,提升牙醫專業學院研究量能。
  2. 建立臺灣特殊口腔疾病(口腔癌及口腔粘膜纖維化)尖端綜合性基因體醫學研究平台,並建立口腔癌早期診斷及分子標靶治療技術及客製化醫療的發展平台,提升治療成效,達到精準醫療的目標。
  3. 增加產官學合作,同時爭取更多校內外及社會資源,以增進臨床研究及基礎研究之整合及成效,並促進國際合作及國際交流,加強推動遠距教學、教師互訪、交換學生及雙博士之計畫。

長期目標

以「數位、腫瘤、醫材、再生」轉譯為發展目標,成立「口腔生物轉譯醫學中心」,以牙醫專業學院及臺灣大學各相關學院、中心資源為基礎,促進國內國際之合作及交流,期待成為亞太口腔生物醫學之典範,提昇我國在國際上之學術地位及貢獻。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逐年改善硬體設施,增加經費挹注,以帶動研究量能的提升,建構具本土特色的口腔醫學研究。除了繼續培養口腔醫學高階的專業人才外,更期願帶領口生所在國際上豎立獨特的研究地位,為口腔醫學作出貢獻。

最後更新:2023/05/05 08:26:17